網頁http://www.fu-rong.cn/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南安公會熱烈慶祝國慶六十九週年暨廣澤尊王千秋聖誕聯歡晚會



香港鳳山寺今天在大廣場舉行盛大慶祝廣澤尊王千秋寶誕儀式。
儀程有請神賜福,消災賜福,慶壽賜福大典。
由早上開始,人們已經陸續從港島,九龍,新界,深圳,澳門湧到,今年參與信眾創十年來紀錄。




晚會更是活動高潮:
香港南安公會熱烈慶祝國慶六十九週年暨廣澤尊王千秋聖誕聯歡晚會,筵開一百六十席,二仟多位來賓,盛况空前。




鳳山古寺,群賢必至。
台上貴賓,良賢大德,公會領导,香港鳳山寺董事局成員共計六十多位。
公會還組織多架旅游巴,分别由北角,西環,觀塘,荃灣,九龍塘接載鄉親前来參與盛會。
多位嘉賓發言完畢,

大家一同舉杯祝福世界和平,祖國繁荣,創新发展,一日千里。人民幸福,安居樂業!
祝福香港鳳山寺廟宇,早日完成。
鳳山文化,發揚光大,鳳山精神,立德樹人。
大會圓滿成功!
大家興高彩热品賞著名閩南菜式。




(图.文由香港鳳山寺管委會秘書處提供)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山竹(外一首)

山竹(外一首)
滚滚狂風暴雨時
瘡痍忐忑悚心思
天公保佑山河美
但願龍爺姓大悲
@
惊雷阵阵压城先
浪湧茫茫大海癫
倾泻银河谁作孽
共工打破不周天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霍金惑(N)

視像画面:有位六十六歲富婆因芳心所缺而被網騙一點八億元,她之所以木及時報警,感覺那錢小意思。
聞之得句:
孔方不惜輕描淡
梅白難為月色朗
婦道人家經驗少
巫山雲雨受點傷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梁瑞基故事


记归侨楷模、南安县侨联原副主席梁瑞基先生
 一
案头放着由梁毅编着、梁披云题写封面、新加坡南安会馆再版的丛书——《梁瑞基》第一集,这是笔者同学梁军惠赠的珍贵纪念册。梁军梁毅昆仲都是本文主人公梁瑞基之孙。
梁瑞基深孚众望,生前曾任南安县政协常委,南安县侨联会副主席,诗山侨联主席、致公党诗山支部主委、诗山中学校董会董事长、南侨医院董事会董事长、五星小学校董会董事长、成功中学和侨光中学校董会董事。他创办诗山侨联、诗山中学、致公党诗山支部、南侨医院、五星小学等,功不可没。
泉州市著名地方史专家、享有“泉州通”美誉的陈泗东,生前题词盛赞梁瑞基先生:
“诗山俊彦,侨界贤才。”
 如此高度评价,梁瑞基当之无愧。
梁瑞基,字征祥,号仰族,清光绪丁酉年十一月初八(1897年12月20日)生于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九鼎自然村。梁瑞基没有显赫的背景,家世清贫,势单力薄,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都是单丁传代。更令人痛惜的是,这三代男丁同样寿命短暂,只有三十出头即夭折。为了子孙后代能摆脱这种“魔咒”,希冀平安长命,祖母吕富娘给她两个儿子(即瑞基父亲、叔父)各取一个乳名,老大梁汪洋叫虾蟳;老二梁丕江叫水蠘。梁汪洋7岁时,瑞基祖父梁新万年仅31岁即告别人世。幼年失怙乃人生最大的不幸,父亲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仅靠手工的微薄收入,抚养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后来,叔父梁丕江又早殇(仅为16岁),祖母也相继过世。过去,农村封建宗法意识根深蒂固,传宗接代情结坚不可摧,讲究强房大祧,家兴族旺,血脉传承,香火延续,而人少丁衰的梁家自然要直面传统世俗的歧视与宗法观念的揶揄甚至欺凌,日子就在物质贫乏与精神歧视的双重煎熬中度过……
为了改变家庭困境,梁汪洋长大后第一次闯荡马来西亚谋生,而后回家娶妻成家,长子瑞基、长女梁碰相继出生。梁汪洋对母亲极其孝顺,生尽其养,殁尽其哀,但依然没有真正逆转家庭命运的怪圈。逆境奋起,玉汝于成。在凤坡村九鼎乡流传着一个励志故事。话说有一天,梁汪洋拿出一口五斗瓮,在自家门口埕当着众人摔破并发誓:“如不会发达,我不回这个家门!”于是,清咸丰乙巳年(1905年),在母亲辞世后,梁汪洋守丧期满再渡南洋。这次他携妻带子,一家四口远渡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在一个名叫“大路后”(Jaian Perak)的地方从事养猪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披蕉风椰雨,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了一定财富。在槟城十载,梁夫人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后回国又生下第四个女儿。这样,膝下二男四女,梁家终于改写了世代单丁的窘况。民国4年(1915年),梁汪洋带着一家人衣锦荣归。
第二度南洋之行,成为梁家全方位改写人丁、经济、地位等各方面状况的拐点。




     梁汪洋第二次回国时,梁瑞基已经十八岁,就读福建省立第十一中,这是一九〇二年福建省最早开办的八所公立中学堂之一,是泉州地区第一所中等学校,后演变为如今的泉州第五中学。当时,诗山地区考入这所百年名校者可谓凤毛麟角。当时,因为交通落后,需从诗山坐轿子到码头,再从水路乘坐小船抵达泉州。遇到天气不好,一天都到不了泉州。寒窗苦读,梁瑞基于1925年甲班毕业,时年28岁。瑞基成为家族第一位秀才,光宗耀祖,凤坡梁氏宗族引以为荣,民国丙寅年(1926年)重修的《诗山凤坡梁氏族谱》卷十二有记载。
毕业后,瑞基先后在诗、淘、码一带乡校穿梭任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瑞基深感迷茫,决心寻找新的希望。1926年,瑞基二度闯南洋,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创业,创办新瑞兴(Soei Hien Hoo)布行,生意兴隆。他在菲律宾的小弟梁深纯也前往印度尼西亚帮忙,兄弟齐心合力,事业日益兴隆。随着人丁的不断增加,老家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人满为患了。1936年,瑞基在老家择地建造一座新楼房。此时母亲吕钦老人家年届花甲,却是家族上推数代人中最高寿者,故取厝名“寿萱堂”,寿颂成仁宇,萱开不老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曾馈赠墨宝,题写堂号,蓬荜生辉。后来,于右任又题词惠赠瑞基:“雄剑挂壁,时时龙鸣,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三
梁瑞基身材魁梧,潇洒干练又和蔼可亲,颇具长者风范。他曾经在“寿萱堂”楼上自题“更上一层,聊堪四望”,足见他志存高远,襟怀开阔,格局大气。
瑞基崇文尚教,乐于开化民智,育才济世。早在上世纪廿年代末,鉴于自己乡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学子上学困难,瑞基即提倡在本角落增设小学,并组成校董会,主持建校筹备工作,敦聘校长、教员开班授课,使用新式教材,教化乡亲子弟。
在农耕文明社会,圣贤的教化、经典的传播等,均以文字为载体。敬惜字纸表达了中国人对文化的天然敬畏,这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民族心理与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习俗。因此,古时绝对禁止将写有汉字的纸张(即“字纸”)等同于普通垃圾处理。乡间便多建有字纸亭(敬字亭、惜字亭),各家各户把不用的字纸集中到亭中焚烧。梁瑞基与乡间文化人自发组织敬文社,每逢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廿七日),敬文社成员轮流主办酒礼,将焚烧后积存的大量纸灰送往溪埔,举行祭拜仪式,宣读祭文,把纸灰抛入溪流中。
瑞基思想开明进步,不墨守成规,力倡移风易俗,树立崭新风尚。女子缠足是中国古代摧残妇女天性的一种封建陋习,当时乡里有一位顽冥不化的妇女,强制14岁的闺女缠足,致使她痛苦不堪,放声大哭,独坐厅角孤苦无助。恰逢瑞基散步路过,闻声而入,见此惨状,遂手持剪刀,剪掉捆绑的布条,解开缝紧的线步,恢复自然形状,女孩破涕为笑。解除了女孩终生残疾之苦,长大后,这位农妇对瑞基感激不尽,称其恩人。
1950年,瑞基三媳妇吕雪娇19岁时嫁给瑞基三子、时任小学教师的梁世柳。第二年,吕雪娇生下第一胎,是女孩。女儿两周岁后,高小毕业的吕雪娇向祖母、公婆、婶婶提出请求,希望继续上学,长辈们居然一致同意,婆婆照顾小孙女。这样,吕雪娇就没有后顾之忧地读完成功中学三年初中(与国际著名学者刘再复同班)。又征得长辈一致同意继续深造,旋即考取南安一中,读完三年高中。毕业前夕,吕雪娇身怀六甲参加毕业考,考完后即在丈夫陪伴下到县城医院生下第二胎(男孩)。翌年,婆婆照料尚未满周岁的男孩,吕雪娇又考入泉州医专,三年后毕业,又生下第三胎,后就职南侨医院。吕雪娇求学、生育的经历一路顺风,未遇多少曲折,充满传奇色彩,实在罕见。这固然表明吕雪娇笃志求学,进取不歇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更凸显梁瑞基一家开明和谐、诗书传世的家风,委实令人钦佩。
梁瑞基其弟梁深纯结婚时,瑞基操持婚事,筹办新式婚礼,文明热闹,轰动乡间。 1959年9月,瑞基令堂吕钦老太太寿终正寝,享年82岁。然时逢贫穷年代,百姓生活极为困难。诗山侨联、致公党诗山支部、乡里等单位人士组成治丧委员会,瑞基带头革旧鼎新,丧事简办,不摆宴席,不讲排场,力戒铺张浪费,亲朋戚友所送的白金、布轴一律辞退。出殡仪式庄严而简单,为农村提倡新型丧俗,改革陈规陋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目睹农村愚昧,封建观念严重,甚至豪强作恶,欺压百姓,瑞基到处宣扬老祖宗的训诫:“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他践行孝道,事亲至孝。当时,高龄老母老病缠身,卧床不起,瑞基履行长子的职责,在家晨昏守候,服侍在侧。为母亲梳头洗脚,喂汤奉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体贴入微,务使母亲宽怀静养,安度晚年。瑞基的孝行备受乡亲的夸赞,给子孙留下了典范。

   
    四
 经过22年的海外艰难打拼,事业的基础逐渐稳定,梁瑞基就把印度尼西亚新瑞兴布行的商务交由小弟梁深纯打理,毅然于1948年回国。一方面照料老母亲,一方面参与社会事务。
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海外侨胞扬眉吐气,瑞基备受鼓舞,干劲倍增,满腔热血地投入侨乡公益事业的建设之中。人生的角色开始转向社会公益,走上了造福桑梓也历经坎坷的漫漫历程。梁瑞基急公尚义,建树多多,誉满侨乡。他主动参与诗山侨联、诗山中学、致公党诗山支部、南侨医院、凤坡五星小学的创办工作,不辞劳苦,付
出巨大心血,贡献卓越,蜚声海内外。
  1.创办诗山侨联会
诗山侨联会成立于1952年6月4日,仅比洪濑侨联会晚一个多仅比洪濑侨联会晚一个多月,是福建省创办时间最悠久、位列第二的基层侨联会,至今已经走过65年的沧桑历程。 众所周知,诗山镇是福建省重点侨乡,16万多的旅外乡亲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全镇70%以上家庭系侨眷属,“侨”历来是诗山镇得天独厚的一大品牌优势。曾经有一位老归侨这样形容海外诗山人“脚踏亚太地,耳纳天下情”,何等豪壮,何等激越。乡镇侨联作为海外侨胞和归国华侨的温暖之家,它为谒祖寻根,传递乡情;为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政府落实统战大政方针和侨务政策,搭桥铺路,穿针引线,成为一方不可或缺的沟通平台。
有鉴于此,梁瑞基、黄昌炽、黄荣显等富有威望的侨界人士,率先发起,调动各方力量,经过充分筹备,终于成功创办诗山侨联会,这是南安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福建基层侨联史上也谱写了开创性的一页。梁瑞基作为牵头创办诗山侨联的有功之臣,忙碌公务却从不领薪,从不报酬,以全义务精神积极工作,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品格令人动容。瑞基与侨联负责人经常深入乡下,宣传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访问归侨侨眷,倾听心声,嘘寒问暖,协助政府妥善解决困难。瑞基牵系侨乡,知侨为侨,情暖侨心,令广大海外侨亲与归侨、侨眷非常满意,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
1955年,承蒙旅印侨亲与侨眷属慷慨解囊,择址山头街建造诗山侨联会二层办公楼(即今诗山侨联会所在地)。后来,南安县侨联会成立,梁瑞基从1956年至1966年,连任四届10年副主席。由于时代局限性,当时社会上把侨务工作视为畏途,思想上带有“左”的印记,贯彻侨务政策颇有难度。诗山侨联会敢于突破禁区,迎难而上,协助政府认真调查,核对材料,对土改时错划的成分给予彻底纠正,经济上该退的一律退,团结广大归侨侨眷。诗山地区当时普遍成立侨属工作委员会,诗山侨联协助各村开展活动;还不定期出版内部刊物,介绍侨乡新变化,激发华侨爱国爱乡热情,鼓励他们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
1956年新加坡某报有一位诗山籍记者,回家乡采访,这在当时极为鲜见。瑞基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用对比鲜明的活生生实例,说明新中国建立前后归侨侨眷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者在诗山逗留一星期,耳闻目睹瑞基所介绍的实情,回国后发表一篇真实的通讯报道,使海外侨胞对新中国和家乡的巨变增进了认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诗山侨联牵挂侨乡人民,体恤民间疾苦,主动联系海外侨亲,募集善款,发放大量粮油物资,扶危救困,雪中送炭,使家乡百姓久旱逢甘霖,帮助他们共渡难关,同克时艰。这件善事在海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传为佳话。
新中国建立以来,诗山侨亲、台港澳同胞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5亿多元人民币,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无私而杰出的贡献,诗山侨联为此立下殊勋。2002年,诗山侨联会在原址翻建,一幢建筑面积2758平方米的五层大厦拔地而起。2011年又筹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创立诗山侨联基金。前年,福建省侨联主席王亚君参加诗山侨代会期间视察诗山侨联,曾经称赞:一个乡镇拥有这么大的会所和如此庞大的基金,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诗山侨联能有今天的可喜局面,梁瑞基的奠基性功绩值得后人缅怀。
     2.创办致公党诗山支部
中国致公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主党派,成员以归侨、侨眷为主。诗山具有独特的侨乡资源优势。1957年3月,成立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10月,梁瑞基成为刚创建的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首批七位委员之一。其时,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陈其挥,莅临诗山考察调研侨情,策划建立基层组织。致公党诗山支部与致公党福建省、泉州市两级委员会同年成立,梁瑞基作为主创成员,不负重托,立下头功。当时,诗山支部辖永春、码头等地致公党员,成员共13人,办公地址设于诗山侨联会,梁瑞基首任支部主委。
致公党诗山支部(今为致公党南安市第二支部)是1956年南安县政协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个南安县基层民主党派组织。从此,致公党组织在南安落地生根,致公党人以实干有为的崭新风貌,活跃于南安各行各业。诗山致公党员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充分发挥与海外侨亲血缘亲缘、同窗好友等千丝万缕的关系,牵线引路,凝聚侨心,争取侨力,为诗山侨乡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8年冬,诗山支部通过成员黄荣显沟通了海外的特殊关系,广为筹资,在著名的诗山公园内建造容纳近千人的诗山影剧院,成为诗山大型会议与文艺演出的场所,活跃侨乡文化生活,成为当时诗山主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
    3.创办诗山中学
新中国建立后至诗山中学创建前的七八年间,方圆90平方公里的偌大诗山,没有一所正规的公办中学。1957年5月间,以梁瑞基、黄荣显诸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积极倡议筹建中学,四处奔波,宣传鼓募,发动诗山、码头、蓬华三乡镇华侨、侨眷捐资办学,借诗山林柄祖宇、林柄小学校舍、诗山公园公产房创办“南安县华侨子女第二中级文化学校”。由诗山侨联会牵头成立校董会,梁瑞基出任第一届董事长,致公党诗山支部一些成员在其中任职,梁敬翁、黄荣显任副董事长,李锦旋任秘书,陈永颜、陈春祝任董事。学校自筹经费,自聘教师,招收来自大诗山五个乡镇(诗淘码蓬眉)的生员近200名。海外侨胞欣闻,称此举具有远见卓识,为侨乡人民,为海外侨亲解除后顾之忧,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1958年5月,学校更名“南安县诗山中学”。1961年8月被批准,由私立改为公办。从此,诗山大地终于有了第一所正式的公办中学。尔后增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谱写了诗山教育史上新篇章。
4.创办南侨医院
笔者从诗山中学前校长陈景平家中,看到一组1958年夏南侨医院奠基典礼的珍贵照片。照片显示:在荒山坡劈开的一条土路上,一个女孩举着一面旗在前引路,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后面跟着零星的人群,撑伞戴斗笠。山坡旷地上布置着一个非常简陋的会场,背景布正中均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以及两侧的五星红旗;横幅写着“南侨医院奠基仪式”,上方也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两侧立杆分别张贴着“南山寿龄病家得福”“侨胞捐建医院奠基”斗方字样。参加的人士围坐在一排用布盖住的长桌边,梁瑞基站起身手拿稿子讲话。四周站着一些围观的群众,还有几个脱光上身的孩子。
梁瑞基侄媳、福建医学院毕业生黄碧如,当时代表医务界发言。据她回忆,会场虽然简易至极,但奠基典礼却是颇有仪式感,共进行了10多个议程,包括鸣炮、唱国歌、向毛主席敬礼……可见,社会各界对南侨医院创办的期盼,以及倡建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决侨乡人民缺医少药、治病困难的问题,1958年,由诗山侨联会、致公党诗山支部发起筹建南侨医院,梁瑞基、黄昌炽、黄荣显、梁敬翁、陈永颜、李锦旋等人组成南侨医院董事会。南洋侨亲吕俊诚、余秉山、黄欲水、黄三多、苏式贺、白秉志(安溪县)等热心捐建,梁瑞基家乡凤坡村九鼎旅印宗亲慷慨捐寄药品、床褥等大量医院用品。为彰扬华侨善德,故取名“南侨医院”
南侨医院择址今山二村一片山坡,于1958年举行奠基仪式,建成了门诊综合大楼和平屋宿舍并启用。内设内科、外科、中医科、西医科、小儿科、五官科、化验室、X光室、住院部等;还从印度尼西亚进口一些医疗设备、药品、铁病床、床褥(100条)。随后印度尼西亚华侨又捐资添置重要设备和贵重药品,如当时国内最紧缺的盘尼西林和X光机,以及一部德国三角牌轿车。同时,为了保障医院正常用电,还在前山村(后山)捐资兴建水电站,架设专线,专供南侨医院用电。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何香凝惠赠墨宝,亲笔题写“南侨医院”
如今,南侨医院的医疗服务范围,覆盖了大诗山五个乡镇30余万人口,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为协作医院,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教学于一体的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附录(文:梁毅):
 1) 梁瑞基先生于1960年创建五星小学,共建有12间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还有膳厅,操场等,设备齐全完善。五星小学到了1975年,增办附属初中班,连外乡的学生也前来就读,可见学校的历代师资雄厚,学校常获得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等多种奖项。从旧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在这间学校也培育出无数的英才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22018年元月,由福建省侨联通知,梁瑞基先生被选入即将出版的《共和国归侨》一百个杰出名人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