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http://www.fu-rong.cn/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韩偓

 讀韓偓

(節選.魏丕植)

唐朝灭亡。韩偓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911),韩偓定居闽南泉州南安。在这里,诗人晚年生活相当寂寥,但却念勿忘国事:

手风慵展八行书,

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落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

报国未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

未知谁拟试齐竿.

这首《安贫》是诗人晚年感慨身世之作,以“安贫”作诗题,有自慰自勉的意思这里的“贫”,不仅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穿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基本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又如《春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春尽》也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上一首《安贫》表现同一寂寞情怀,而写法上大大不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春尽》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春尽,顾名思义是写春天消逝的感慨。诗人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都涌上心头,又面临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无从排遣,惟能借酒浇愁而已。通篇扣住“春尽”抒发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使得诗篇沉挚感人。韩偓还有一首诗未被收入《全唐诗》,诗云:

苍茫烟水碧云间,

拄杖南来渡远山。

冠履莫教亲紫阁,

袖衣且上傍禅关。

青邱有路蓁苓茂,

故国无阶麦黍繁。

午夜钟声闻北阙,

六龙绕殿几时攀。

这首诗唱彻亡国之人的哀痛,也倾吐了对唐王朝的忠诚。弘一大师被韩偓这首爱国诗作深深打动,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激励,足见弘一大师对韩偓的推崇和两人间的同气相和。“七七事变”后,祖国半壁河山沦陷,面对日寇暴行,大师依然向僧侣宣告:“念佛不忘救国”,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始终保持着炎黄子孙的民族尊严,以自己的爱国言行同他心目中的韩偓一样,谱写了一首正气之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