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泉南故事

 南安縣

葵山在三都。山有疊石如葵,號疊經石。 鵬山在四都。謂其形如鵬之張翼,故名。 四瑞山在五都。其上多產芝、蘭、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明心山在六、七都。其山高大明秀。 卓云山山勢極高,雲霧騰滃,竟日不散。 樂山上有福佑真君祠,鄉人歲以鼓樂賽禱,故名。上二山在八都。 胡洋山在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高蓋山在十一都。山頂方平如蓋,唐歐陽詹母葬其下,詹拜墓有詩云:「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歸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道早歸。」後人因詹詩,又呼此山為詩山。按韓愈《歐陽生哀辭》,詹歿時其父母俱在,而郡志載詹哀母詩,殊不合。竊詳愈與詹為友,而哀辭作於詹初歿時,其言必可信無疑也。哀母之詩豈好事者假托而為之歟?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鎮廟,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勢環抱如城。 臥龍山狀如龍之偃伏。 香爐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龍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縣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湧泉尊者嘗禱雨其上。 晏然山山勢巍然,時有雲霧擁其上。 三絹山三峰並立,奇秀可觀。 留旆山雙麓如旆之帶。 麗碧山峰巒秀麗,而其山之後,多潔白可愛。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舊多產桂故名。山畔古有鄭氏居之,又名鄭山。雄山山甚高,邑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勢豐隆,下臨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舊傳嘗有楊肅者,遇仙對奕於此山。 雞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圍平坦,如鼎之覆。 楊山在四十三都。昔楊肅嘗游此山,因名。又名楊子峰。 華表山在四十四都。雙峰夾拱如華表狀,山之麓舊嘗產芝,亦名靈瑞山。 黃漸山界於同安、南安二縣間。山土脈枯瘠,草木不甚榮茂。其麓多產黃菊,又名黃菊山。 象陷山山勢如象之隱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縣南。 武榮山唐嘗改縣為武榮州,疑因此山得名。 吳亭山上有吳氏墓亭,因名。其下為縣學。佛跡山唐光啟中,忽夜有光現山上,刺史王潮,令蹤跡之,得石,上有巨人跡,長二尺四寸,廣半之,今見存山之旁。又有靈秀山,屹然特立,秀麗可愛。其後又有靈秀岩,中有石室,祀賓頭盧尊者;歲旱,禱雨多應。 龍山其勢如龍,伏而複起者凡九,又名九躍山。按同安縣亦有九躍山,其所記形勢與此相似,蓋二縣接界山也。 獅子山狀如獅子。上五山俱在縣東三都。 九日山連跨晉江縣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於此。 無等岩。高丈許,鐫「泉南佛國」四大字,唐僧無等建庵其側,趺座四十年。庵今廢。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巔,陳洪進鐫佛像於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經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羅陀嘗翻譯《金剛經》於其上。 一眺石。在蓮花峰之巔。高廣皆丈餘,登其上,則四方萬境舉在目中。故名。 小清涼石。方廣丈餘,古木數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於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硯四石。皆在秦君亭側。相傳唐隱士秦系遺物也。 自然磉石。圓如彈丸,周圍丈餘,出於天成。碧玉峽。二石相並,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從事表聞一重浚之,陳知柔為銘。 白雲井。泉味甘冽,相傳,唐進士傅荀嘗旦汲井,見雲覆水湧,有龍躍其中,又名釣龍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東。唐丞相姜公輔貶為州別駕,卒葬於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隱於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張光道詩:「淡淡梨花寂寞春,一聲啼鳥隔花聞。高峰影射金雞月,渤海晴橫碧嶠雲。」 蓮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開八石若蓮花然。宋朱文公詩:「八石天開勢絕攀,算來未似此心頑。已吞繚白紫青外,依舊個中雲夢寬。」 金雞山俗傳嘗有金雞棲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與佛跡、靈秀諸山相連屬,去府城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剎十六區,為郡郊勝概。 齊雲山在二十都。高與雲齊,故名。 雙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雙溪夾流。 鳳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勢矗立環抱,其狀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環拱,林木蒼翠可愛。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鋪,今改禹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眾山九面環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於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報恩山。 大羅山山高而險,下有小溪,西南與同安縣接界,又名靈水山。 象運山以形似名。按同安縣亦有此山,蓋二縣接界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勢峭拔秀銳,其狀如囷,每風雨雷聲多出其下。昔留從效刺郡時,航海者率以此山為標准。歲大旱,禱於山下,雨隨至。其壇尚存。 榮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業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產魚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舊多人煙,四民輻輳,如郡邑然,故名。 蔡嶺山山之西與安溪縣接界。昔有蔡翁者廬於此,常以湯茗給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鵝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慶元春,道人陳大受刳其下為洞,名曰開化。 大帽山延袤十餘里,山頂巨石九層,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縣東大帽所記形勢,與此大同小異,蓋亦二縣接界山也。 梅花山山多產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疇寬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馬山勢若馬之奔驟,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雲台山五代時,刺史王延彬構別館於此。延彬嘗為雲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雙象峰。 堆美山上有數石堆迭,秀麗可觀。 羅水山下有羅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龍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烏石山與晉江紫帽山對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為名。其絕頂有三石列峙,號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餘。中有石室,像觀音於其內,號觀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爐,高二丈餘,號香爐石。山之東有龍水岩,相傳有龍潛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餘人。其西有九州岩。 寶蓋山山形如張蓋然。上二山在三十三都。 鳳棲山在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見。天欲雨,其石輒水出如泉。 柏峰山在三十七都。山多產柏樹,又名雲秀山。已上三十山俱縣西。 朋山兩山並立如朋字,故名。餘見《晉江縣 雙陽山》下。 九峰山其山九峰突起。上二山在縣東北三都。 高田山山最高,其頂有田數十畝。 梁山昔有梁姓者種松於其上,陰森可愛,因以為名。上二山在十三都。 白龜山在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龜,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文筆山在十八都。尖秀如筆,故名。上四山俱縣西北。 瓊山在二十一都。中有龍潭,禱雨多應。又名龍潭山。 三公山舊傳江、楊、林三姓卜築於此。 謝墓山有謝氏墓,因名。上二山在三十四都。 谷口山在三十五都。眾山森列其中,盤邃如穀。 壺公山在三十六都。形如倒壺,又名太平山。上五山俱縣西南。 金石峰在二十都。山上迭石有赤痕,類丹書。又有石刻「金石峰」三字。 石鼓峰在三十一都。山之陰有石狀如鼓,舊傳有鸛巢其上,鄉人以其鳴卜水旱,故又名鸛石峰。上二峰俱縣西。 高鎮峰9在縣西北二十六都。一名雞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嘗居其下。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嘗居洞中,俗號詹道岩。東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呂夏卿嘗與之游,題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潔,出入或騎虎,今見祀岩中。 天柱岩在縣北十都天柱峰上。極高峻,有石佛長丈餘,雲煙常覆於其上。 棲真岩在二十二都大安山下。有大石穴,可容數百人,泉一脈自石竇中出,歲旱不竭。 龍須岩在二十八都翔雲山下,石罅有泉。 池溪岩在翔雲山之西南。宋蔡襄嘗游此山。山背有石若碑狀,長二丈餘,面平如削,下有石趺,渾然天成。 北陽岩在十三都。巨石嵌空,橫廣而深,舊名鬼岩。有徐道人者,為農家飼牛,夜棲其中,鄉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約以聲聞為証,已而果然。乃披荊棘,攀石磴,從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陽岩。 陽調岩在三十四都松崎山。山有坦平地,可三百餘丈,氣常溫和,其上有岩,鄉人禱雨多應。上五岩俱縣西 虎廳岩在縣西北十九都楊梅山下。岩中有石如虎形。 五峰岩在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色如銀,俗號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餘人,唐僧道岑居之。宋祥符間,嘗建石塔其上,世傳山多靈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其後又有獅子岩,大石突起,狀如獅子。石下有穴,可容數人。 白雲岩上有盤石,中虛如屋,時有白雲棲其上。下又有小身瑞跡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之,上一石長二丈餘,室中一石長丈餘,各鐫佛像於其上,長略與石稱。上四岩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烏石在縣北二里許。其石高大突出平地,群烏常集其上,因名。 秀才堤在縣西。唐黃曄有文聲,郡守烏仲儒以女妻之,為築沙堤十里,直抵其廬,號秀才堤。 黃龍溪在縣南半里許。源出永春、安溪二縣界,合兩為一,自是漸大,南流經金溪橋,入晉江縣界。宋王十朋詩:「清源太守鬢蓬松,未遂歸農又勸農;農事正興天不雨,誰能喚起老黃龍。」 金溪在縣西一都。古諺云:「金溪通人行,狀元方始生。」宋建炎初,縣令江慎置小橋,是年梁克家生,即今金溪橋。 壽溪在縣南四十都。源出覆釜山,縈紆二十餘里,溉田三十餘畝。昔有王氏居其旁,人多壽考,故名。 九溪在縣西南三十七都。源出柏峰山,逶迤而東,分為九派,匯龍潭,經通濟橋、大盈橋,達安海鎮,過安平橋。上三溪俱入於海。一本又有桃林溪,在縣西二十里,考之舊志不載,此溪詢諸邑人,亦未之識,姑記於此,以俟知者。 洋平龍潭在縣北四都平洋中。其水深黑,俗呼龍潭。 赤井龍潭在縣南三十八都山邊赤石罅間。其深如井,禱雨多應。 石硿龍潭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測。山頂又有小潭。時或龍現。 吳潭在十三都。兩山夾峙流注石壁間。其泉湛深,里人目為海眼。時有龍現。 烏石山龍潭在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間,雖旱不竭。相傳有龍潛於其下。 劍潭在三十四都。相傳宋元符間有兩劍從空飛下至潭化為龍,故名。 留旆山下龍潭在三十五都。其深無底,疑有龍潛其中。上五潭俱在縣西。 溪潭在縣西北七都。上中下三函如竇,三泓如甕,水各入泓中,其聲如鐘,又名弓潭。 囷山龍窟在縣西二十九都。其中泉冷如冰,或云有龍居焉。 龍泉在五台龍泉庵。石窟深二尺餘,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溫泉在城山前。凡四池,三熱而一溫。上二泉俱縣北。 泊泉在黃漸山,出石罅間。禱雨多應。山腰又有石窟,其水盈縮與潮相應。 清水泉在揚山之頂。泉自石罅中出,禱雨多應。上二泉俱縣南。 聖泉在御看山之巔。水自高石凹處出,能療眼疾。上有聖泉庵。菩提泉在延福寺後山。泉出大盤石中,其源莫測,湍流奔激有聲。上二泉俱縣西。 周井在三清宮之側。深不及數尺,雖亢旱不竭,相傳周氏所鑿。 仙人石井在高蓋山下大盤石中。相傳漁人嘗以石引線數兩試之,其深無極。 仙人井在仙人漈側。石窟天成,深不可測。 小石井歲旱,鄉人禱雨有小蛇見水面,則雨立至。 昆崙井在道旁。雖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頭井在縣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臨海,隨潮消長,而味獨淡。 六龍井在縣東甘棠頂側。井甃六角,舊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龍狀,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紹興間有夜汲者,見井中有光如半月狀,投以汲器,光彩煥發,因名。 龍井在報岩院內。天將旱則水溢,將雨則水涸。上二井俱縣西。 聖井在縣西北二十六都。相傳蔡如玉所鑿。

戴愧生

 七七事變後,我海外僑民,莫不以輸財救國相號召,迨日寇南侵,南洋各地,且有武裝配合盟軍抗敵者,以是寇兵所至,我僑民遂以抗日就罪,備受荼毒矣。


馬六甲古城以民國三十一年一月十五日陷於敵,僑民受荼毒尤甚,初則沿戶搜索,稍涉嫌疑者三百餘人又被殺,其後亞沙漢鋸木廠工友五十六人,馬接區村農約三百人,德興膠園鋤草者十有七人,熱水湖野新區及各鄉村民二百餘人,且復被殺,計先後死者千數百人,其死也或刀,或刺,或碎腦,或洞腹,或掘土成窟,集體屠埋,或幽閉一室,縱火駢毀,鳴呼,慘矣,然其就死也,或笑傲示不屈,或慷慨詈敵不絕口,或始終默不一語,蓋絕鮮悔吝求倖免者,鳴呼,又何其壯也。


今寇氛即戢,世難已平。死事者咸一一為當代所旌表,僑居馬六甲同人,則集死者殘骸,葬之於古城中國山之麓,即封之,復立石為文以記其事。鳴呼,炎雲疊疊,山傳中國之名,瘴海悠悠,廟蕭鄭君之像,雖異邦猶吾土,骨有攸歸,配後烈以先勛。魂非孑立,而況鍾浩氣,播義聲,為民族爭光,與海天共壽。仁即成矣,目為瞑諸!


南安戴愧生撰文並書

馬六甲全體華僑敬立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