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福建神明在台灣調研紀要(續9)

  鳳凰學子,走進臺灣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鳳凰長城暑期實踐隊閩台行紀事   



經過多方努力,花費我們諸多心血的赴台調研計畫終於可以成行。不過啟程前又出了點小風波。隊伍本來定於09月02日出發,不料當天風雨大作,報導說三大颱風席捲閩台,我們的行程被迫取消。想起09月01日新聞報導臺灣宜蘭發生地震。此番又來颱風,一群人心裏多少有些忐忑不安。所幸,09月02日早上天氣即轉晴,直到登上前往金門的船,一行人的心方才安定下來。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金門夾在閩南和臺灣之間,尤其與廈門門對門,金門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不但語言相同,而且風俗習慣包括民間信仰都可說相當一致。據說金門當地有句俗諺:“無宮(寺廟)無祖厝(宗祠),不能成鄉里”,村村有廟,村村有宗祠便成為金門傳統村落中獨具特色的景觀。鑒於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閩台兩地的民間信仰交流中也許也有特殊的作用。為此,我們在金門選取了兩座廟——烈嶼鄉清水祖師廟和金城鎮大道宮進行調研。


烈嶼鄉清水祖師廟位於金門離島烈嶼鄉,抵達該廟時,一群人都有大跌眼鏡之感。原來只是一座很小的廟,幾十平方米左右,完全不能與大陸動輒幾百幾千平米的宮廟相比。往後的所見廟宇都印證了我們這一最初的印象——與閩南寺廟相比,臺灣廟宇大都規模較小。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座清水祖師廟小巧玲瓏,精雕細琢,色彩斑斕,頗具匠心。廟外左側長長的告示欄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清水祖師事蹟以及很長一串捐款名單。廟門打開,廟內無人,但整個廟一塵不染,乾乾淨淨。供桌上放有香和金紙,還有打火機,導遊講,那是任人取用的。這一來讓人感覺相當細緻體貼。主殿正中端坐著主神清水祖師,只是旁邊還有兩尊不一樣大小的清水祖師像。主殿兩側還供有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牆的四側長方形石板上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都是中國古代經典人物事蹟。導遊解釋說,金門地方小,大人都出島謀生,留下老人和小孩,爺爺奶奶閒時就領著孫子到廟裏,指著板畫,講忠孝節義的故事給他們聽,以此教育小孩。抬頭不經意間,我們看到了頭頂各面牆上都貼有一張紙,紙上畫有兩把剪刀,一個瓶子,畫得很質樸,與寺廟內精美細緻的佈置不大協調。原來是取閩南語剪刀的“剪”音“家”和瓶子的“瓶”音“平”,合為“家家平安”之意。畫雖簡單,卻傳達出了祈求神明保佑家家平安的大眾願望。稍後熱心的導遊為我們找來了寺廟管理人和幾位附近的村民。原來臺灣寺廟都有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平日有專門的人負責寺廟的打掃清潔開門關門工作,重大節日或廟宇修繕,則由管理委員會負責活動的安排以及資金的募捐。通過與負責人及村民的交談,我們瞭解到,該廟自建廟以來已修繕過多次,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在兩年前,修繕費用由信眾捐錢及村民集資構成。原本寺廟規模更小,只有現廟的三分之一左右,廟也比較簡陋,木質結構。此番修繕不僅擴大規模,而且改成鋼筋水泥仿木式,以便防蟲防水防白蟻。風格上融入臺灣風格,力求色彩鮮豔,精雕細琢。以為是村廟,平常拜拜以村裏中老年人為主,不過重大節日年輕人也會積極參與。說到與大陸聯繫,一位阿公說廟裏第二大的那尊清水祖師神像就是由廟裏現在供奉的半仙仁伯從祖廟背來金門的。仁伯也因這項公德而被鄉人塑像參拜。阿公還說,另外兩尊中的小尊神像方便外出巡境用,大尊正中大尊神像則是後來塑好在寺內供奉用的。而廟裏去年就已有到安溪清水祖廟進香謁祖,秉承好事做到底的習俗,廟裏接下來的兩年都會繼續到祖廟進香交流,以期“三年到期,公德圓滿”。



金門人的好客熱情在這幾位鄉民這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有問必答,訪問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導遊催了多次我們才離開。一行人都覺得很有收穫。顯然,我們的臺灣之行有了很好的開端。


下午,我們前往金城鎮大道宮。沿途各處可見像清水岩那樣小小一座矗立在鄉間的廟,印證了村村有廟的傳說。金門民居很多也是閩南古式的,畫著彩繪,蓋著瓦,和廟宇、宗祠混在一起,乍看有點難以分辨。後來知道,民居屋脊是圓圓的馬尾脊,只有廟宇宗祠才能是翹起的尖尖的燕尾脊。明清時代,在福建南方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有廟宇、祠堂或者中了舉人的人家,才能蓋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蓋馬背型的。習俗流傳至現在,可見金門人對於神明對祖先對功名的崇敬。車子往高的方向行駛,終於在樹木環繞的一幢幽靜的廟前停下,這便是金城鎮大道宮了。大道宮比清水祖師廟大的多,格局更像閩南的村廟。但顯然比清水祖師廟舊得多,木結構上的紅漆多處已有所脫落,斑斑駁駁的,也沒有鋼筋水泥的痕跡,只是土牆、木柱、石板。早期的金門寺廟建築風格顯然是更親近閩南的。廟門右邊貼著重修募捐的告示,預告今年下半年將動工修繕。心想修繕後的大道宮想必也會小巧精緻,金碧輝煌吧?只是眼前這古樸肅穆的小小廟宇讓人心裏頓生崇敬之意。大道宮的門檻很高,導遊說因為人跨門檻時身子前傾,一腳屈膝,由此顯出對神明的尊重。天井中間擺著“保生大帝,肅靜回避”的牌子,這是保生大帝廟較其他種廟的獨特之處。正廳“保境平安”的牌匾引人注目。供桌上照例有香,有金紙,有打火機供人取用。導遊說,臺灣寺廟一律免費開放,不收門票,香和金紙也有委員為提供,完全不同於大陸的又收門票又要自購買金紙。大家正為找不到廟的管理人而遺憾時,猛然廟門內左側桌子上放著一些書。原來是關於本廟的專門雜誌《保生大帝廟專刊》《保生文化祭》《活動專刊》等,書裏圖文並茂,記載著


本廟歷史及歷年活動等,還刊有專家文章,相當的詳盡,總算彌補一點不能見到管理人的遺憾。從書中可知,早在90年代,大道宮就已有前往祖廟進香拜謁的活動,也積極參與保生文化濟活動的舉辦,兩地的聯繫相當密切。每年春節村裏還會舉辦一系列專門的慶典活動。小小村廟,而能讓鄉村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保生大帝信仰可謂功不可沒。在大家收集好材料返程途中,我們幸運地採訪了一戶人家。湊巧的是,該戶人家正在準備即將到來的保生大帝慶典祭品,多虧該戶人家,我們有幸瞭解了該廟跟多的歷史、祭拜、儀式、慶典乃至乩童等多方面的內容。



09月04日我們從金門乘飛機來到臺北。中午時分,我們抵達鼎鼎有名龍山寺。龍山寺內主祀觀音菩薩,並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堭爺、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為典型神佛合一之寺廟。一般來說,佛道不相容,寺是佛寺,廟是神廟,互不相干。但是龍山寺卻將佛教與道教相結合,神佛和諧相處,相當獨特。這或許要從龍山寺的歷史來解釋。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當時臺北萬華一帶居民,以原籍福建省晉江、南安、惠安三縣的人為多。生活在萬華的福建人,統稱為“三邑人”,或“頂郊人”。他們為了求助神靈的庇護,一起赴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恭請觀世音菩薩分靈到臺灣興建龍山寺。



閩南人信奉神明更傾向於多神,那麼龍山寺這種神佛合一的情況或許能夠由此解釋。未進龍山寺,臺灣導遊再三鄭重交待,臺灣的廟一般有三個門,一個大門,一左一右兩個偏門。正門人是不能走的,是給神明走的。而按左青龍右白虎的規矩,人面對廟門,應該從右門龍口進從左門虎口,若反過來就是跑進虎口,不吉利了。導遊是年輕人,一臉鄭重,讓我們也鄭重起來了。一行人乖乖地從右門進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副熱鬧非凡,香煙繚繞的景象。徒手拜的,燒香的,無體投地跪拜的,盡顯虔誠。我們9個人立馬分好組,找管理人的找管理人,採訪信眾的採訪信眾,分頭行動去了。我是負責拍照的,就慢慢地沿著寺廟走了一圈。龍山寺寺廟採取三殿式建築格局,由前殿、後殿、左右護室及中央正殿共同組成,呈“回”字形。整個殿堂氣勢宏大莊嚴,隨處可見精心雕飾的石雕、木雕、瓷雕。前殿門前豎立有臺灣僅見的銅鑄龍柱一對,中殿有銅鑄龍柱四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工最為考究的是大殿的藻井和神龕,蜂集其上的木雕精細到連人物服飾的衣褶細紋、鳥獸的羽翎趾爪、花木的葉瓣脈絡都清晰可辨。中央正殿供奉主神觀音菩薩。後殿一系列隔間分別供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堭爺、注生娘娘等神。整個殿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讓我有些詫異的是,人群中有相當多衣著時髦的年輕人。中央正殿前的天井上擺滿貢品。我們的隨行導遊是泉州南安人,感慨說,佛教不主張殺生,是戒葷的,祭拜的貢品也理應是素的。現今閩南人家拜拜時卻沒什麼講究,葷素摻雜,一派胡來,可見臺灣人還是虔誠一些。我細看那些貢品,果然都是素的。拍照間隙,還碰見不少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以及說日語的日本人。這座能讓信徒各取所需,建築上又精雕細琢,極盡華麗的寺廟,不僅成了人們的宗教活動中心,而且儼然也是頗吸引人的旅遊觀光之地,無怪乎名揚海外。



在龍山寺逗留一個多小時後,我們隨即前往艋胛清水岩。艋胛清水岩因作為電影《艋胛》的拍攝地而讓我們多了一份期待。在臺北的清水祖師廟中,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拼」——一場影響臺北歷史甚钜的械鬥事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載:“咸豐3年,淡水漳、泉械鬥、焚燒艋舺祖師廟。”萬華艋胛區一直是臺北比較亂的地區,艋胛清水岩祖師廟座落其中,廟口即是魚龍混雜的萬華街。歷史上祖師廟歷盡幫派鬥爭、戰亂、颱風的洗禮,反復興建修繕,廟中祖師爺想必看盡滄桑事變。電影《艋胛》諸多場景安排在廟內,行走江湖放蕩不羈的黑幫兄弟卻也手持香柱,虔誠拜神。不禁令人感歎,人始終需要精神的寄託。不巧的是,那天是週六,沒有專門的駐班講解人員,只有兩名看門人。又逢鬼月,廟內無人祭拜,有些冷冷清清。相比此前的龍山寺,艋胛清水岩顯然更偏向於是信徒膜拜的聖地。廟內的廟柱,匾額、供桌,包括精雕細刻的裝飾物都留下了時間和香火的痕跡。有些字經煙薰火燎多少有些模糊,想見彼時香火之盛。廟內七八尊黑面祖師端坐于前,早已知道,這些神像用途不同,有的用於巡境,有的用於廟內供奉。但那麼多祖師端座在你面前,不由你不產生一種敬畏之心。燒完香後,我們慢慢地欣賞起祖師廟內的匾額楹聯起來。廟中有四大名匾:“功資拯濟”“跡著小姑”“仁昭宇宙”“恩身淡海”。懸掛於正殿的「功資拯濟」匾額,是清光緒皇帝因中法戰爭淡水告捷,所賜之皇帝御筆匾額。“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萊地,造蓬萊山。”“佛是祖師,我先人已稱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這些聯或詠歎先人陳跡,或記誦祖師公德,鐫刻在烏黑的柱子上,顯出一種年代久遠之感。取完資料,與附近居民作了簡單交流後,我們離開了這座肅穆寧靜的古廟。佛教建築另一钜作。



講解員帶著我們參觀了四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尊尊用從不遠萬里運來的特殊石材雕刻的佛像,令人佩服建築該廟的人所不惜耗費的心血。尤其那四尊又是柱子又是神像的四大天王,都以山西黑花崗雕制,高度約12公尺,重達100多噸!寺內不行香火,完全不似古色古香的傳統廟宇,而更像西方殿堂。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座寺還自辦小學、中學、高中。小學教授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四門外語,實行先進齊全的教育制度。佛寺而辦學,相當的有特色!



隨後,我們到了鹿耳門天后宮。臺灣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臺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長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臺灣各地前來進香膜拜。熱心的導遊為我們找來了天后宮的負責人。負責人是位中年人,相當健談。他與我們在天后宮的歷史、特色、發展現狀、與大陸聯繫等多方面作了交流。期間,隊員問起屋頂形似蜘蛛網的雕飾,負責人說起廟內蜘蛛結網救過朱元璋的故事:後來朱元璋就在廟頂結一蜘蛛網表示酬謝,這習慣就這麼保留下來了。形似蜘蛛網的結構上點綴著鍍金的吉祥物,非常的炫目。訪談完後,我們參觀天后宮。發現天后宮作為新廟會文化的推動者,與其他廟在細節上有諸多不同的地方。廟內諸多龍柱上掛有琳琅滿目的葫蘆狀許願牌,相當的時尚新鮮。掛名燈籠、平安橋、燈牆、攝影展、文化宣傳欄、圖書館。天后宮的這些創意多數新鮮時尚、體貼人意,彰顯著廟會文化的新氣息。無怪乎我們當天見到前往天后宮拜拜的都是年輕人!



09月06日早上,我們抵達台南學甲慈濟宮。慈濟宮位於臺灣學甲鎮,為臺灣保生大帝開基祖廟,所奉神為保生大帝,緣于隨鄭成功開發臺灣的先民們,當時他們為了祈求沿途平安,特地從家鄉白礁鄉的慈濟宮中迎保生大帝神像,隨行護駕。當時大陸計有保生大帝三尊,其中大大帝奉祀在大陸白礁祖廟,二大帝則為他姓信徒迎請來台的這尊,三大帝供奉於大陸青礁,於是二大帝遂成為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慈濟宮的牌樓特別大,足見這座開基祖廟的地位。進門時,廟門上電子顯示幕上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別讓毒品囚禁您和孩子的人生”,心裏頓生對這座廟的好感。同其他供奉保生大帝的廟一樣,廟內天井兩側擺滿了古代戈矛等武器,也讓我們瞥見了“保生大帝,肅靜回避”的牌子。我們的疑問終於在寺廟管理人這裏得到了解答,原來保生大帝是被皇帝加官進爵了的,如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他被追封“靈護侯”。既是官,那麼他出巡就得有人舉著肅靜回避的牌子開道,廟內佈置就得像衙門。慈濟宮不同與其他廟的還有一點,不僅免費提供金紙,還提供印有保生大帝字樣的貢品,更是周到。牆上掛著一張《慈濟宮年度神佛聖誕一覽表》,上面寫有慈濟宮每年的慶典活動,其中有農曆三月十一日上白礁謁祖活動,顯然謁祖進香已是他們的常規活動。牆上照例也雕有一些栩栩如生的浮雕故事,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交趾陶作品,造型豐富、沉逸古拙,色彩鮮豔。非常漂亮。管理人說為防偷竊,廟內24小時都有專人把守。



下午,我們終於來到了行程的最後一站——台南下林玉聖宮。湊巧的是,下林玉聖宮同時也是詩山鳳山寺的駐台辦事處。我們更有幸採訪到了駐台辦事處主任蔡國輝先生。蔡先生是廣澤尊王的虔誠信徒,去年的廣澤尊王巡台繞境活動即是由他極力促成。“全臺灣五百多座廣澤尊王廟,尊王唯獨選了我們玉聖宮作接待處”從小在這裏長大的蔡先生不無自豪地說。邊說還邊指給我們看,“玉聖宮藝文風采”牆上專欄上張貼的關於廣澤尊王巡台繞境活動的報導。由蔡先生口中得知,玉聖宮管理委員會不同於其他廟由信眾選舉或捐錢多少產生,而是自行組建的,任何人都可參與。委員會的運行也由委員自己掏錢管理,辦活動是若募捐不夠,也會自掏腰包。有一面牆上一溜掛著一列匾額,細看原來是各個廟宇贈給玉聖宮的。有祖廟白礁的,甚至也有不供廣澤尊王的廟送的。在我們奇怪時,蔡先生說他們不僅與各分廟聯誼,也同其他不同種廟聯誼。“神明都是保境安民的,都是一樣的滿足人們願望的”他說。問及為何關於廣澤尊王的宣傳檔為何那麼少時,蔡先生說神明的靈驗是要靠口耳相傳靠口碑使人信服,而不應去自我宣傳標榜自己。也許是受玉聖宮人的熱情虔誠感染,我突然覺得這座小小的玉聖宮到處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力量。臨走,蔡先生告訴我們,他正在為即將開辦的安溪清水祖師巡台繞境活動奔走籌備。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自己的信仰奉獻,蔡先生真是令人敬仰!



至此,我們的臺灣寺廟行圓滿結束。感謝三位熱心導遊一路為我們介紹了許許多多關於民間信仰的知識。雖然短短五天,我們此行更像走馬觀花,但自覺仍學到很多東西。“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廟”的景象,精緻講究的寺廟建築,免費提供的祭拜用品,虔誠熱心的信徒。關於臺灣民間信仰的這些東西至今仍縈繞在我腦海裏,揮至不去。一路下來,我所看的已不純粹是神明崇拜和兩岸交流,而還關乎歷史風物、人情故事、思想靈魂。



文:柯彩梅
                                                    
遊臺灣寺廟


在賓館用完早餐,坐車來到金門機場,第一回坐飛機,從天空向下俯視看到的是茫茫的大海,不過一會兒的功夫就又看到了陸地,看到了下面一座座的山脈。一個小時的時間,飛機在臺北機場降落了,天氣很熱,導遊帶著我們向萬華區駛去,那個在《艋舺》裏面黑幫雲集的地方,我們此次調研的艋舺清水岩祖師廟就是該電影拍攝的主要地點之一。黑幫題材電影《艋舺》臺灣上映一個禮拜,票房成績已經突破 1億1800萬台幣,而祖師廟則是作為該電影的主場景,《艋舺》裏的“廟口”是指代艋舺清水岩,俗稱艋舺祖師廟。相傳在清朝中法戰爭中,由於淡水戰況危急,傳說民間的百姓就是恭迎清水祖師前去助陣,臺北才得以保住。艋舺清水岩祖師廟俗稱祖師廟,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市的三大廟門,為第三級古跡。我們首先到的是龍山寺,龍山寺規模很大,建設的也非常華麗,信眾很多,我們隊員稍微分配了一下任務,然後開始對信眾進行了一些採訪,在我參訪的信眾中有一個阿姨,她說她家裏人對這些神明都很信仰,她自己本人每天都會來到寺廟來誦經燒香。還有臺灣當地的大學生,在參訪的時候他們很熱情的向我們介紹了他們此次暑假來這裏參拜的感受。一直有一個場景我忘不了,當時是在快參訪完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大叔,手裏拿著香,虔誠的朝天跪著,看著他這麼的虔誠,我心裏有種莫名的感動。緊接著我們來到了剛才提到的拍攝《艋舺》的艋舺清水岩,與龍山寺比較起來,這裏安靜了很多,只偶爾看到幾個信眾參拜完之後靜靜的離開,導遊李大哥跟我們介紹了一下了該寺廟,隨後拍照離開。



第二天奔赴台南,途中細心的導遊讓我們重溫了一遍《艋舺》,看完此片,閉上眼睛,想像著在那個黑幫盛行的年代,雖說他們都是道上混的,但是對祖師爺的尊敬不比現在任何一個人差,我相信當他們跪著祖師爺面前的時候,心一定是虔誠的。這一天所參觀的這座中台禪寺不在我們的調研範圍內,聽說它非常的壯觀,我們順便也過來參觀一下,在大陸是絕對看不到這樣的寺廟的,聽導遊介紹說它一共十一層,上去的時候還有電梯,我想聽到這裏在我們大陸人看來肯定會相當的吃驚,走進去的時候,有個專門介紹寺廟的志願者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該寺廟,在二樓右手邊,這位志願者告訴我們該寺廟還有自己設立的小學和高中,專門為其佛學的發展培養繼承人,當時又是一驚,可見這寺廟的規模和影響力是何等之大。參觀完畢回到旅行車上,導遊跟我們說在臺灣有些寺廟更誇張,只是建一個衛生間就花去了一億四千萬,這個我們可以想像的到這個寺廟的香火是何等的旺盛。像這樣讓我們吃驚的地方還有很多,回過神來想想這些驚奇的事件背後支持它的是臺灣無數虔誠的信眾,看來我們來臺灣調研是正確的決定。



第三天來到下林玉聖宮之前就聽導遊介紹說臺灣南部的人非常熱情,來到這裏我們深深的體會了一下,寺廟裏的管理人員非常熱情的向我們介紹各個地方,還給我們每人拿來一些喝的,導遊說如果要是提前跟他們聯繫的話,他們肯定會把飯菜也都給備下了,這可真叫一個熱情啊!經他們介紹我們發現小小的下林玉聖宮竟然是鳳山寺光澤尊王祖廟的唯一指定住台辦事處,並且還有陳水扁先生的題詞的匾額。想來寺廟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一定很靈驗。在開始這項調研活動前我對這些神明是不信的,不過一路調研下來,聽到很多很靈異的傳說,而且都是當事人親眼所見的,導遊大哥也親身經歷過一回,就這樣慢慢的我開始對這些有些信了,我相信他們在某個時點上確實存在或者說他們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守護著我們,守護著她的信眾。



由於此次行程時間很短暫,雖說獲得了一些珍貴的資料,但畢竟短暫的時間裏我們遺漏了很多東西。另外,此次調研完之後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沒一座寺廟當中我祭拜不僅僅只是一個神明,有很多神明他們都是被供奉在一座寺廟中,他們相安無事,和平相處,共同為他的信眾施撒恩惠。



文:甯戰房

                                                
游金門寺廟



行程給颱風耽擱了一天,今天早上五點鐘被外面的雨聲吵醒,披件外套走到陽臺,想到今天可能也沒辦法去了。不過雨慢慢停了,東邊的天空也放亮了,六點十分收拾好東西下樓吃早飯,等隊員都來準備出發,此時天空難得的太陽出來了幾秒鐘的時間。乘計程車到國際遊輪碼頭和導遊李大哥辦理完出境手續,然後奔赴我們此次臺灣調研的第一站金門的烈嶼鄉的清水袓師廟,剛到這個寺廟的時候著實吃驚了一下,在我們的想像中這個寺廟應該是很大的,可是到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它真的很小,腳一踏進門就可以把整個寺廟裏面看的一清二楚。因為到的時候正值中午,裏面沒有村民信眾也沒有管理人員在,好心的村民大叔把寺廟的管理主任叫了來,這個寺廟的洪主任很是熱情,我們和他還有幾個附近的村民聊了一個多小時。洪先生告訴我們,這個寺廟已經有擴建過三次了,每次擴建都是當地村民自發集資,裏面的香火和一些方便信眾隨時拿走參閱的寺廟資料都是村民自發集資購買和印製的。村民中有個老爺爺,大概有七十幾歲的樣子,很熱情的向我們介紹該寺廟的來歷,然後指點著各個神像給我們介紹。這個清水祖師廟雖然很小,但是卻很精緻,很是華麗,寺廟外面有一個池塘,站在寺廟門口還可以看到另一座寺廟。來的時候就聽曾來過臺灣交流的同學介紹說,臺灣的寺廟建的都很豪華,從金門這個小小的寺廟就可以看出來。寺廟進門右手邊的桌子上放著一些資料,上面有對這個寺廟有一定的介紹,裏面還有一些關於該寺廟在一些特定的日期所舉辦的一些活動。在擺放神像的桌幾的左邊有放著一些香和打火機,方便信眾隨時取來參拜的。忽然想到在大陸這邊調研的時候,如果要給神像進香的話還要在下面自己出錢來買那些東西,一般寺廟是不提供的,另外有些寺廟還是要收門票,我們大陸人可能會理解,但是當臺灣人到大陸的時候他們對收門票很不理解,在金門的當地導遊好幾次向我們說她對這方面的困惑,我想這是我們應當反思的一個地方吧。



下午去了當地的一個保生大帝廟,當時裏面也是沒人,這個寺廟有一個特點,它的正門的門檻比較高,導遊介紹說門檻越高表示這個神明的地位越高,因為門檻越高的話你進去就要邁一大步,身體也會自然的前傾,這表示對這座寺廟神明的尊敬。還忘不了的一點是當時我們有隊員在參拜保生大帝的時候,有些儀式是不對的,導遊大姐就交給我們參拜的程式,並且還認真的給我們示範了一遍,看著她那麼的虔誠,心裏有一種莫名的觸動,於是認認真真的點了九注香把所有神明都認真的參拜了一遍。07年在金門舉辦了保生大帝神像巡遊繞境活動,引起了很大轟動。出宮巡遊的祭拜儀式設在青礁慈濟宮大山門,主要有上香、祭拜和獻茶。青礁慈濟宮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顏國南擔當主禮官,另兩名理事擔任陪禮官,三人首先上香並行三跪九拜之禮,送保生大帝上車,最後獻上香茶。那天中午12時左右,一場隆重的兩岸共祭儀式在烈嶼廟舉行,廈門方面由青礁慈濟宮理事長呂根銓擔任主祭,金門方面由金門縣民意代表洪成發擔任主祭。自下午2時30分到下午5時,60多部巡遊車,載著青礁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及金門各分靈廟的保生大帝神像,一路浩浩蕩蕩,對小金門的47個村莊一一巡遊。巡遊車輛所過之處,一撥接一撥的金門信眾走了出來,跪拜道旁。



在金門我們所調研的寺廟就只有這兩處,金門很小,沿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寺廟,各村農戶人家房屋的建築風格很類似於寺廟,都有自己的特點。隨後導遊大姐帶我們參觀了一些金門的景點,她告訴我們金門人晚上很早就休息了,晚上八點以後在街道上很少能看到行人,他們一直保持著當年戰時的作息,所以那天晚上我們也跟著早早休息了,養足精神明天奔赴臺北,開始對那裏有點兒嚮往了,想想這個金門那麼小的地方寺廟建設都那麼豪華,在臺灣的一些大城市裏寺廟建設的肯定更加壯麗。






文:甯戰房
                                                                             


游清水岩有感


清水岩原名張岩,北宋永春岵山陳普足禪師在此修行,見泉石清冽,改名建寺。1101年普足禪師圓寂。鄉人刻沉香木像敬奉,號“清水祖師”。隨著鄉民遷居,分爐敬祀,現臺灣有清水祖師廟60多座。東南亞華僑聚區,如馬來西亞檳城著名的“蛇廟”,也供奉清水祖師。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跡星欏棋布。管理員向我們介紹了清水岩,清水岩現存文物古跡中,宋代有29處,元代 1處,明代 8處,清代 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主要景點有傳說中因嶽飛被害而感動得枝葉全向北伸長的“枝枝朝北樹”,有雕刻南宋清水岩全圖的全國罕見、極其珍貴的宋代岩圖碑,有相傳每年長三寸、雷嗚電閃矮三分的羅漢松,有全國獨一無二、外觀為“帝”字形的祖師廟,有傳說中的“浮杉池”等。到清水岩旅遊,既可以飽嘗回歸大自然的樂趣,又可了卻燒香禮佛的意願,可謂一舉多得。自古就有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這是第二次來清水岩,第一次來的時候是為了踩點,當時是和其他兩名隊員一塊兒來的。在山下我們買了好金紙、香河蠟燭。坐著同學姐夫的車我們開始從山腳往山頂駛去,不記得車子繞著山轉了多少圈,沿途看見一些信眾徒步往上走,在盤山的路道邊種著茶葉,這就是安溪吧,家家戶戶你都可以看到他們在門口挑揀茶葉。一路上很安靜,從車窗往外看,安溪縣城連成了一片,這是突然熱鬧起來,可以聽到鞭炮一直在響。這時已經到達了山頂,可以看見大批的來往遊客和信眾。沿著窄窄的石階走上去,人可是很多,在我們進香的時候,人擠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把香,真怕點燃的香燒到了自己。還是不斷的鞭炮聲,從我們上來到離去一直都沒有斷過。這次來的時候安靜了很多,管理員得以向我們詳細的介紹清水岩各處的一些歷史,我們也得以拍了很多照片留念。


上了 108級石階,便來到海會院,海會院供奉觀音菩薩,諸多善男信女在進清水岩寺之前,都會來此拜謁,乞求平安,寄託心靈。在海會院後面,有一觀景亭,亭高三層,登亭而望,則蓬萊全境,一覽無餘。沿亭而上,有蜿蜒小路直通頂峰,樹林茂密,曲徑通幽。在海會院往石階路左拐,幾百米後,便來到“三忠廟”,為重簷歇山式構築。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嶽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就祀張巡、許遠和嶽飛。三忠廟前,為一千年古樟,高聳入雲天,樹圍要十多人方可合抱,枝枝朝北,令遊人歎為觀止。相傳此樹乃清水祖師手植,特具靈性,回護著三忠廟,表證三忠耿耿忠心,而枝枝朝北。其實,朝北古樟,聳踞蓬萊山主峰中侖,南山既高,東西峰巒疊嶂,北面則寬曠無陰;且樹大招風,樹性朝陽,東西風吹掠,都必紆回北拂,故枝枝朝北。三忠廟前左,有一亭子,名為“覺亭”,取“還惺轉念,一覺便是”之意。覺亭本是小茶棚,隨遊人漸多而改建茶亭。亭四周石欄,仿木斗拱,重疊回護,金碧輝煌;遊客一路貫穿林蔭,到此一覺,真乃“禪林第一關”。在覺亭對面,為明代立岩圖碑,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圖碑系兩石合攏的浮雕,高2.90米,寬0.98米,豎於新建的六角護碑亭中。上浮雕刻清水岩殿閣“帝”字形的規模體式和構築度數。



到安溪必須要提的是它的茶,喝茶已經成為了安溪人的一種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安溪的“鐵觀音”是全國有名,鐵觀音原產于福建安溪西坪鎮,是烏龍茶中的極品。茶葉色澤砂綠,油光閃亮,條索緊結,沉重如鐵;湯色金黃明亮;開水一沖香韻濃濃撲鼻,香氣沉穩持久;茶水入口潤滑稍苦後返甘甜,帶有蜂蜜之味道;具有“七泡香”的美譽。“鐵觀音”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觀音托夢。相傳,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岩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問,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條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裏,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2001年清水岩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安溪清水岩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清水岩”商標成為福建省第三件、泉州市第一件旅遊服務著名商標。2010年05月20日在安溪縣政府舉行了泉州安溪清水岩溫泉度假山莊投資開發合作協定簽約,有“廈門首富”之稱的廈門恒興集團公司董事長柯希平先生將投資 3.5億打造清水岩溫泉度假山莊,計畫用二年半左右的時間。該專案規劃用地面積約1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 3.5萬平方米,綠化率為75%;項目定位為國際標準五星級度假酒店。專案計畫於2012年竣工,當年投入使用。展望未來我們相信清水岩一定發展的更加好,更加吸引人,所發揮的影響力也會更大。




                                             
文:甯戰房


遊鳳山寺有感


暑期社會實踐是每個大學生的舞臺,是不可缺失的鍛煉機會。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把漫長的幾個月合理利用起來,而且使參與者得到了鍛煉,獲得了寶貴的社會經驗,增長了個人見識,拓寬了視野,更為以後人生道路的開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懷著對暑期社會實踐的渴望,廈門大學“鳳凰.長城”暑期實踐小分隊,對閩台兩地的文化信仰進行了調研,調查其使用現狀及兩岸的交流情況,並提出可行建議,現在已經初步完成了對閩南地區的調研活動,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促進兩岸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07月04號這一天,天氣很熱,坐了幾個小時的計程車我們終於來到了詩山鳳山寺的門口,這裏相對於昨天去的湄洲島的媽祖廟可謂說冷清了很多,外面只停著幾輛旅遊車,聯繫了一下管理員於是我們便登山上了寺廟,可能也是中午的原因,一眼望去只有幾個信眾在那裏祈拜。鳳山寺,原名郭山廟,又名將軍廟、威鎮廟,位於泉州南安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建于五代後晉天福初年(西元936~947年),供奉郭聖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閩南古刹,是閩台和世界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一進寺門,吸引人的就是一本打開的書!周圍繞以石雕,講述的是有關郭聖王的民間傳說!



鳳山寺綿延千年,歷代皆有修葺拓建,諸多神話傳說令其充滿神奇色彩,是儒道佛三教的仙境聖地。歷代眾多名人墨客慕名遊此,多有題詠,以志景仰。文革期間寺宇遭毀,夷為廢墟。1979年,得改革開放之天時,在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海內外同胞的鼎力資助下,古刹得以重建。



管理員跟我們講說在閩南及臺灣一帶,都有“做十六歲”的習俗。男孩子見識少,力氣小,幹活算童工,在碼頭在店鋪做工都只能拿少量的工資貼補家用,到了十六歲,他會高興地說:“郭聖王十六歲成神,我十六歲長大成人了!”農村的男孩子會說:“我十六歲能挑‘畚桶尿’了!”城裏的童工會說:“我十六歲能領:‘大人錢’了!”父母也把兒子十六歲當作小孩與大人的分界線,備辦三牲豬頭,備辦生羊鮮果,到鳳山寺祀敬郭聖王,燃香叩拜,念念有詞,祝願自己怕兒子十六歲後象郭聖王那樣大有作為,之後宴請親朋。“做十六歲”的習俗,實際上也是在紀念郭聖王呢!



郭聖王也稱廣澤尊王,是我們閩南一帶普遍信奉的神明,也是臺灣、東南亞華人比較崇敬的尊神。郭聖王,俗名郭忠福,古南安地人,即今安溪金穀人。生於後唐同光元年( 923年)二月廿二日,卒於後晉天福三年( 938年)八月廿二日。郭忠福童年家庭貧困,其父去世時,因無錢買地安葬,他便將父親遺體火化入罐,置於茅屋,然後自己賣身到富戶楊長者家放羊,其母也跟到楊家做工。由於工錢微薄,母子倆在楊家幹了三年,還是沒有辦法讓父親的骨灰安葬入土。當時,楊長者從貢州請來一位地理大師,欲為楊家擇塊風水寶地。郭忠福在放牧之余,常為地理大師送飯奉茶,服務周到,深得大師憐愛。地理大師敬重郭忠福的至孝行為,同時又見楊長者氣量小,便指點郭忠福一塊風水寶地葬父。因郭忠福事母至孝,時常餓著肚子,把飯留給母親吃,時人都稱他“郭孝子”。十六歲那年,有一天他取酒牽牛上山,坐化於山上大樹古藤上。鄉上感其孝德,建廟以祀。千百年來,流傳著郭聖王許多古老而優美的傳說故事。



在與管理員座談之中,2001年10月舉辦了首屆中國鳳山文化節,讓鳳山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鳳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年前來參訪朝聖的海外組團和遊客與日俱增,極大提升鳳山寺知名度,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產生積極作用。鳳山風景區積極支持家鄉社會事業,關注民生,樂善好施,捐助公益,每年組織便民利民義診、頒發助學金等,備受社會各界好評。他還告訴我們在供奉廣澤尊王父母的那家廟門中據說“坐床許願”很是顯靈,於是我們一行七人在那裏排隊,先後坐在尊像後面的床上許下自己的願望,希望尊王真的能夠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願望,到時一定回來還願。接著大家分別開始去求籤,一般求的是事業和感情方面,我也求了,解簽的師傅說事業很好,不過感情方面會經歷一定的波折,時候還未到希望我保持冷靜的心態專心的先顧事業。我想他說的不錯,所以決定靜下心來求份事業。



鳳山寺素有“閩南宗教第一道場”之美譽,香火遠播,是閩台港澳乃至東南亞等地眾多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庭,海內外香客絡繹不絕,全球以廣澤尊王為主神的廟宇高達 600餘座,僅臺灣島內就近 400座。千百年來,鳳山寺香火不絕,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鳳山寺四季遊覽觀光不絕,年接待量達數十萬人次。每年二月二十二日郭聖王出生日,是進香的高峰期。八月二十二日,郭聖王升天為神的日子,又是進香的高峰期。尤其從八月起秋風涼到翌年二三月,南安、安溪、永春三縣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要上廟燒香。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和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東南亞華僑組團到鳳山寺進香朝拜往返不絕。我們真誠的希望鳳山寺能夠作為加強兩岸交流的一張名片,真正建成閩南宗教文化聖地,使之成為海內外文化交流的視窗,未來的鳳山寺必將更加引人入勝。



文:甯戰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