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顏純鉤.從未有過的寫作可能性

顏純鈎 6月29日 17:13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人在写作,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写作有无限可能性。大部份情况下,网络写作不需要经过编辑审稿,写作的人不需要具备专业资格,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上网,就拥有发表机会了,而且你要写多少都可以,写什么都可以。
因为写作的人太多,发表的平台也数之不尽,跟着而来的问题是,好文章在哪里?如果你要浏览几十篇超滥的文章、读十篇八篇不过不失的文章,才可以找到一篇令你心悦诚服的好文章,那这种无限的可能性对你又有多大的意义?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可以信任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由他们替我们去把好文章找出来,我们花费不多,就可以坐享其成。当网络横扫千军如卷席,报刊杂志和纸本书都望风披靡之后,我们有没有可以信任的网上平台,可以为我们去从恒河沙数一样的文章中,汰选出值得拜读的好文章,这才是我们关心的。
当然,有信誉有担当的平台还是会有的,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现代生活的同质化、碎片化、刻板化、浅薄化,如果慢慢麻痺了人的灵性和激情,侵蚀了人的感受力和思考力,好文章还能源源不绝地诞生吗?人人都在写身边琐事,满足于日常的小欢喜小忧愁,热衷于无聊嘲讽和无理谩骂,不耐烦理性探讨,厌恶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如果鄙俗成风,现炒现卖成了时髦,大家对好文章的定义就会改变,我们熟知的好文章只会越来越少。
香港这种小地方,人口绝对数字小,传统的报刊和出版都走入窘境,而网上充斥不讲理而讲语言暴力的网民,要期望好文章,恐怕比期望好食物难很多;在内地和台湾,这种危机还没有那么明显,还有个别作家的书印数以百万计,但总的趋势也是下行居多,这是大趋势,谁也改变不了。
当然,对网络时代的写作仍旧可以有期望,问题是那些文章将承载什么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命将产生什么影响。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有足够时间在网络上流连,我希望读到的文章,包括几方面:
第一是希望多读到专家写的文章。在信息泛滥的今日,每天接触海样的信息,领域中的专家可以帮我们去伪存真,把好文章和最新的专业知识推介给我们。专家学者将深奥的专业知识普及化,深入浅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同门类的新知在丰富我们常识的同时,也使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更通达开阔,应付裕如。历史、政治、财经、文化、科学等等,每每看到专家纡尊降贵为我们撰文解惑,我都心存感激。
第二是多读到干预生活的文章。这年头社会矛盾尖锐,思想伪装花样百出,是非时常颠倒,黑白容易混淆,政府欺骗民众越来越专精,百姓的思想越来越分化,好写手直面残酷现实,从混乱世相和众声喧哗中抽离出最基本的情理,传达时代精神,批判愚昧意识,使我们在沉沦困境中找到解脱的出路。每次读到一些对现实鞭辟入里的好文章,或刀刀见血,或一刀封喉,令读者醍醐灌顶一样澄明醒悟,那种满足感和痛快感,足可浮一大白。
第三是多读到思想交锋的文章。在多元而没有权威的时代,各种思想在民间流窜,新思想新理念也层出不穷,奸狡的可能善于伪装,深刻的又未必精于表述,知其然不知其然的多,各种各样的诡辨术充斥于途。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思想的交锋有助理清事实,切中要害,也有助于拆穿一些谬误,消除一些偏见。思想交锋的文章,只要讲道理,总能令一般读者明辨是非,而在互相质疑挑战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推理更缜密,论点更稳固,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功德无量。
第四是保留汉语美感的文章。网络文章追求“短平快”,人人都想出奇制胜,因此新的词语和句式花样翻新,稍不留意,就有很多新词汇新句式令人读不懂了。创新是好事,但规范仍是需要的,旧的规范可以打破,但也需要延续一道中华文字的血脉。在前网络时代,文字侧重于规范,创新很慬慎,当其时生活语言要进入文字,需经过专家的关卡,但在网络时代,人人皆可创新,网络新语肆意流行,作筛选的不再是专家,而是广大网民。创新会不会导致泛滥、失范,以致中国文字在很短时间内变得面目全非,那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没有规矩的网上,只有好或不好,没有可以或不可以,无限可能性会带来无限的价值重整,最终好与不好的标准会重整成什么模样呢,这就很难说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是被大众裹胁的,在我说来,只要继续有上述的好文章可以读到,希望就还在。
(责任编辑:王晶)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