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经过22年的海外艰难打拼,事业的基础逐渐稳定,梁瑞基就把印度尼西亚新瑞兴布行的商务交由小弟梁深纯打理,毅然于1948年回国。一方面照料老母亲,一方面参与社会事务。
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海外侨胞扬眉吐气,瑞基备受鼓舞,干劲倍增,满腔热血地投入侨乡公益事业的建设之中。人生的角色开始转向社会公益,走上了造福桑梓也历经坎坷的漫漫历程。梁瑞基急公尚义,建树多多,誉满侨乡。他主动参与诗山侨联、诗山中学、致公党诗山支部、南侨医院、凤坡五星小学的创办工作,不辞劳苦,付
出巨大心血,贡献卓越,蜚声海内外。
1.创办诗山侨联会
诗山侨联会成立于1952年6月4日,仅比洪濑侨联会晚一个多仅比洪濑侨联会晚一个多月,是福建省创办时间最悠久、位列第二的基层侨联会,至今已经走过65年的沧桑历程。 众所周知,诗山镇是福建省重点侨乡,16万多的旅外乡亲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全镇70%以上家庭系侨眷属,“侨”历来是诗山镇得天独厚的一大品牌优势。曾经有一位老归侨这样形容海外诗山人“脚踏亚太地,耳纳天下情”,何等豪壮,何等激越。乡镇侨联作为海外侨胞和归国华侨的温暖之家,它为谒祖寻根,传递乡情;为凝聚侨心,汇聚侨力;为政府落实统战大政方针和侨务政策,搭桥铺路,穿针引线,成为一方不可或缺的沟通平台。
有鉴于此,梁瑞基、黄昌炽、黄荣显等富有威望的侨界人士,率先发起,调动各方力量,经过充分筹备,终于成功创办诗山侨联会,这是南安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福建基层侨联史上也谱写了开创性的一页。梁瑞基作为牵头创办诗山侨联的有功之臣,忙碌公务却从不领薪,从不报酬,以全义务精神积极工作,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品格令人动容。瑞基与侨联负责人经常深入乡下,宣传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访问归侨侨眷,倾听心声,嘘寒问暖,协助政府妥善解决困难。瑞基牵系侨乡,知侨为侨,情暖侨心,令广大海外侨亲与归侨、侨眷非常满意,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
1955年,承蒙旅印侨亲与侨眷属慷慨解囊,择址山头街建造诗山侨联会二层办公楼(即今诗山侨联会所在地)。后来,南安县侨联会成立,梁瑞基从1956年至1966年,连任四届10年副主席。由于时代局限性,当时社会上把侨务工作视为畏途,思想上带有“左”的印记,贯彻侨务政策颇有难度。诗山侨联会敢于突破禁区,迎难而上,协助政府认真调查,核对材料,对土改时错划的成分给予彻底纠正,经济上该退的一律退,团结广大归侨侨眷。诗山地区当时普遍成立侨属工作委员会,诗山侨联协助各村开展活动;还不定期出版内部刊物,介绍侨乡新变化,激发华侨爱国爱乡热情,鼓励他们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做出贡献。
1956年新加坡某报有一位诗山籍记者,回家乡采访,这在当时极为鲜见。瑞基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用对比鲜明的活生生实例,说明新中国建立前后归侨侨眷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者在诗山逗留一星期,耳闻目睹瑞基所介绍的实情,回国后发表一篇真实的通讯报道,使海外侨胞对新中国和家乡的巨变增进了认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诗山侨联牵挂侨乡人民,体恤民间疾苦,主动联系海外侨亲,募集善款,发放大量粮油物资,扶危救困,雪中送炭,使家乡百姓久旱逢甘霖,帮助他们共渡难关,同克时艰。这件善事在海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传为佳话。
新中国建立以来,诗山侨亲、台港澳同胞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达5亿多元人民币,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无私而杰出的贡献,诗山侨联为此立下殊勋。2002年,诗山侨联会在原址翻建,一幢建筑面积2758平方米的五层大厦拔地而起。2011年又筹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创立诗山侨联基金。前年,福建省侨联主席王亚君参加诗山侨代会期间视察诗山侨联,曾经称赞:一个乡镇拥有这么大的会所和如此庞大的基金,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诗山侨联能有今天的可喜局面,梁瑞基的奠基性功绩值得后人缅怀。
2.创办致公党诗山支部
中国致公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主党派,成员以归侨、侨眷为主。诗山具有独特的侨乡资源优势。1957年3月,成立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10月,梁瑞基成为刚创建的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首批七位委员之一。其时,致公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陈其挥,莅临诗山考察调研侨情,策划建立基层组织。致公党诗山支部与致公党福建省、泉州市两级委员会同年成立,梁瑞基作为主创成员,不负重托,立下头功。当时,诗山支部辖永春、码头等地致公党员,成员共13人,办公地址设于诗山侨联会,梁瑞基首任支部主委。
致公党诗山支部(今为致公党南安市第二支部)是1956年南安县政协建立后出现的第一个南安县基层民主党派组织。从此,致公党组织在南安落地生根,致公党人以实干有为的崭新风貌,活跃于南安各行各业。诗山致公党员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充分发挥与海外侨亲血缘亲缘、同窗好友等千丝万缕的关系,牵线引路,凝聚侨心,争取侨力,为诗山侨乡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8年冬,诗山支部通过成员黄荣显沟通了海外的特殊关系,广为筹资,在著名的诗山公园内建造容纳近千人的诗山影剧院,成为诗山大型会议与文艺演出的场所,活跃侨乡文化生活,成为当时诗山主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
3.创办诗山中学
新中国建立后至诗山中学创建前的七八年间,方圆90平方公里的偌大诗山,没有一所正规的公办中学。1957年5月间,以梁瑞基、黄荣显诸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积极倡议筹建中学,四处奔波,宣传鼓募,发动诗山、码头、蓬华三乡镇华侨、侨眷捐资办学,借诗山林柄祖宇、林柄小学校舍、诗山公园公产房创办“南安县华侨子女第二中级文化学校”。由诗山侨联会牵头成立校董会,梁瑞基出任第一届董事长,致公党诗山支部一些成员在其中任职,梁敬翁、黄荣显任副董事长,李锦旋任秘书,陈永颜、陈春祝任董事。学校自筹经费,自聘教师,招收来自大诗山五个乡镇(诗淘码蓬眉)的生员近200名。海外侨胞欣闻,称此举具有远见卓识,为侨乡人民,为海外侨亲解除后顾之忧,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1958年5月,学校更名“南安县诗山中学”。1961年8月被批准,由私立改为公办。从此,诗山大地终于有了第一所正式的公办中学。尔后增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谱写了诗山教育史上新篇章。
4.创办南侨医院
笔者从诗山中学前校长陈景平家中,看到一组1958年夏南侨医院奠基典礼的珍贵照片。照片显示:在荒山坡劈开的一条土路上,一个女孩举着一面旗在前引路,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后面跟着零星的人群,撑伞戴斗笠。山坡旷地上布置着一个非常简陋的会场,背景布正中均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以及两侧的五星红旗;横幅写着“南侨医院奠基仪式”,上方也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两侧立杆分别张贴着“南山寿龄病家得福”“侨胞捐建医院奠基”斗方字样。参加的人士围坐在一排用布盖住的长桌边,梁瑞基站起身手拿稿子讲话。四周站着一些围观的群众,还有几个脱光上身的孩子。
梁瑞基侄媳、福建医学院毕业生黄碧如,当时代表医务界发言。据她回忆,会场虽然简易至极,但奠基典礼却是颇有仪式感,共进行了10多个议程,包括鸣炮、唱国歌、向毛主席敬礼……可见,社会各界对南侨医院创办的期盼,以及倡建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决侨乡人民缺医少药、治病困难的问题,1958年,由诗山侨联会、致公党诗山支部发起筹建南侨医院,梁瑞基、黄昌炽、黄荣显、梁敬翁、陈永颜、李锦旋等人组成南侨医院董事会。南洋侨亲吕俊诚、余秉山、黄欲水、黄三多、苏式贺、白秉志(安溪县)等热心捐建,梁瑞基家乡凤坡村九鼎旅印宗亲慷慨捐寄药品、床褥等大量医院用品。为彰扬华侨善德,故取名“南侨医院”。
南侨医院择址今山二村一片山坡,于1958年举行奠基仪式,建成了门诊综合大楼和平屋宿舍并启用。内设内科、外科、中医科、西医科、小儿科、五官科、化验室、X光室、住院部等;还从印度尼西亚进口一些医疗设备、药品、铁病床、床褥(100条)。随后印度尼西亚华侨又捐资添置重要设备和贵重药品,如当时国内最紧缺的盘尼西林和X光机,以及一部德国三角牌轿车。同时,为了保障医院正常用电,还在前山村(后山)捐资兴建水电站,架设专线,专供南侨医院用电。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何香凝惠赠墨宝,亲笔题写“南侨医院”。
如今,南侨医院的医疗服务范围,覆盖了大诗山五个乡镇30余万人口,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为协作医院,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教学于一体的二级乙等综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