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头放着由梁毅编着、梁披云题写封面、新加坡南安会馆再版的丛书——《梁瑞基》第一集,这是笔者同学梁军惠赠的珍贵纪念册。梁军梁毅昆仲都是本文主人公梁瑞基之孙。
梁瑞基深孚众望,生前曾任南安县政协常委,南安县侨联会副主席,诗山侨联主席、致公党诗山支部主委、诗山中学校董会董事长、南侨医院董事会董事长、五星小学校董会董事长、成功中学和侨光中学校董会董事。他创办诗山侨联、诗山中学、致公党诗山支部、南侨医院、五星小学等,功不可没。
泉州市著名地方史专家、享有“泉州通”美誉的陈泗东,生前题词盛赞梁瑞基先生:
“诗山俊彦,侨界贤才。”
如此高度评价,梁瑞基当之无愧。
梁瑞基,字征祥,号仰族,清光绪丁酉年十一月初八(1897年12月20日)生于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九鼎自然村。梁瑞基没有显赫的背景,家世清贫,势单力薄,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都是单丁传代。更令人痛惜的是,这三代男丁同样寿命短暂,只有三十出头即夭折。为了子孙后代能摆脱这种“魔咒”,希冀平安长命,祖母吕富娘给她两个儿子(即瑞基父亲、叔父)各取一个乳名,老大梁汪洋叫虾蟳;老二梁丕江叫水蠘。梁汪洋7岁时,瑞基祖父梁新万年仅31岁即告别人世。幼年失怙乃人生最大的不幸,父亲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仅靠手工的微薄收入,抚养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后来,叔父梁丕江又早殇(仅为16岁),祖母也相继过世。过去,农村封建宗法意识根深蒂固,传宗接代情结坚不可摧,讲究强房大祧,家兴族旺,血脉传承,香火延续,而人少丁衰的梁家自然要直面传统世俗的歧视与宗法观念的揶揄甚至欺凌,日子就在物质贫乏与精神歧视的双重煎熬中度过……
为了改变家庭困境,梁汪洋长大后第一次闯荡马来西亚谋生,而后回家娶妻成家,长子瑞基、长女梁碰相继出生。梁汪洋对母亲极其孝顺,生尽其养,殁尽其哀,但依然没有真正逆转家庭命运的怪圈。逆境奋起,玉汝于成。在凤坡村九鼎乡流传着一个励志故事。话说有一天,梁汪洋拿出一口五斗瓮,在自家门口埕当着众人摔破并发誓:“如不会发达,我不回这个家门!”于是,清咸丰乙巳年(1905年),在母亲辞世后,梁汪洋守丧期满再渡南洋。这次他携妻带子,一家四口远渡马来西亚槟榔屿谋生,在一个名叫“大路后”(Jaian Perak)的地方从事养猪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披蕉风椰雨,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了一定财富。在槟城十载,梁夫人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后回国又生下第四个女儿。这样,膝下二男四女,梁家终于改写了世代单丁的窘况。民国4年(1915年),梁汪洋带着一家人衣锦荣归。
第二度南洋之行,成为梁家全方位改写人丁、经济、地位等各方面状况的拐点。
二
毕业后,瑞基先后在诗、淘、码一带乡校穿梭任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瑞基深感迷茫,决心寻找新的希望。1926年,瑞基二度闯南洋,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创业,创办新瑞兴(Soei Hien Hoo)布行,生意兴隆。他在菲律宾的小弟梁深纯也前往印度尼西亚帮忙,兄弟齐心合力,事业日益兴隆。随着人丁的不断增加,老家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人满为患了。1936年,瑞基在老家择地建造一座新楼房。此时母亲吕钦老人家年届花甲,却是家族上推数代人中最高寿者,故取厝名“寿萱堂”,寿颂成仁宇,萱开不老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曾馈赠墨宝,题写堂号,蓬荜生辉。后来,于右任又题词惠赠瑞基:“雄剑挂壁,时时龙鸣,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三
梁瑞基身材魁梧,潇洒干练又和蔼可亲,颇具长者风范。他曾经在“寿萱堂”楼上自题“更上一层,聊堪四望”,足见他志存高远,襟怀开阔,格局大气。
瑞基崇文尚教,乐于开化民智,育才济世。早在上世纪廿年代末,鉴于自己乡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学子上学困难,瑞基即提倡在本角落增设小学,并组成校董会,主持建校筹备工作,敦聘校长、教员开班授课,使用新式教材,教化乡亲子弟。
在农耕文明社会,圣贤的教化、经典的传播等,均以文字为载体。敬惜字纸表达了中国人对文化的天然敬畏,这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民族心理与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习俗。因此,古时绝对禁止将写有汉字的纸张(即“字纸”)等同于普通垃圾处理。乡间便多建有字纸亭(敬字亭、惜字亭),各家各户把不用的字纸集中到亭中焚烧。梁瑞基与乡间文化人自发组织敬文社,每逢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廿七日),敬文社成员轮流主办酒礼,将焚烧后积存的大量纸灰送往溪埔,举行祭拜仪式,宣读祭文,把纸灰抛入溪流中。
瑞基思想开明进步,不墨守成规,力倡移风易俗,树立崭新风尚。女子缠足是中国古代摧残妇女天性的一种封建陋习,当时乡里有一位顽冥不化的妇女,强制14岁的闺女缠足,致使她痛苦不堪,放声大哭,独坐厅角孤苦无助。恰逢瑞基散步路过,闻声而入,见此惨状,遂手持剪刀,剪掉捆绑的布条,解开缝紧的线步,恢复自然形状,女孩破涕为笑。解除了女孩终生残疾之苦,长大后,这位农妇对瑞基感激不尽,称其恩人。
1950年,瑞基三媳妇吕雪娇19岁时嫁给瑞基三子、时任小学教师的梁世柳。第二年,吕雪娇生下第一胎,是女孩。女儿两周岁后,高小毕业的吕雪娇向祖母、公婆、婶婶提出请求,希望继续上学,长辈们居然一致同意,婆婆照顾小孙女。这样,吕雪娇就没有后顾之忧地读完成功中学三年初中(与国际著名学者刘再复同班)。又征得长辈一致同意继续深造,旋即考取南安一中,读完三年高中。毕业前夕,吕雪娇身怀六甲参加毕业考,考完后即在丈夫陪伴下到县城医院生下第二胎(男孩)。翌年,婆婆照料尚未满周岁的男孩,吕雪娇又考入泉州医专,三年后毕业,又生下第三胎,后就职南侨医院。吕雪娇求学、生育的经历一路顺风,未遇多少曲折,充满传奇色彩,实在罕见。这固然表明吕雪娇笃志求学,进取不歇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更凸显梁瑞基一家开明和谐、诗书传世的家风,委实令人钦佩。
梁瑞基其弟梁深纯结婚时,瑞基操持婚事,筹办新式婚礼,文明热闹,轰动乡间。 1959年9月,瑞基令堂吕钦老太太寿终正寝,享年82岁。然时逢贫穷年代,百姓生活极为困难。诗山侨联、致公党诗山支部、乡里等单位人士组成治丧委员会,瑞基带头革旧鼎新,丧事简办,不摆宴席,不讲排场,力戒铺张浪费,亲朋戚友所送的白金、布轴一律辞退。出殡仪式庄严而简单,为农村提倡新型丧俗,改革陈规陋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目睹农村愚昧,封建观念严重,甚至豪强作恶,欺压百姓,瑞基到处宣扬老祖宗的训诫:“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他践行孝道,事亲至孝。当时,高龄老母老病缠身,卧床不起,瑞基履行长子的职责,在家晨昏守候,服侍在侧。为母亲梳头洗脚,喂汤奉药,端屎端尿,悉心照料体贴入微,务使母亲宽怀静养,安度晚年。瑞基的孝行备受乡亲的夸赞,给子孙留下了典范。
附录(文:梁毅):
1) 梁瑞基先生于1960年创建五星小学,共建有12间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还有膳厅,操场等,设备齐全完善。五星小学到了1975年,增办附属初中班,连外乡的学生也前来就读,可见学校的历代师资雄厚,学校常获得先进单位和优秀教师等多种奖项。从旧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昔日的辉煌。在这间学校也培育出无数的英才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2)2018年元月,由福建省侨联通知,梁瑞基先生被选入即将出版的《共和国归侨》一百个杰出名人行列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