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传(1)
欧阳詹,字行周,泉州(南安诗山)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只能算是小家;如果把他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过辉煌作用的中唐古文运动中衡量,特别是在古文运动形成的初期,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约于他卒五十年后福建观察使李贻孙写的《欧阳行周文集序》里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①《新唐书》编者,基于史成之说,将时称“龙虎榜”之誉,系于欧阳詹传中,除了是榜进士二十三人詹排名第三外②,与欧阳詹文名已藻闽越、京师有关。欧阳詹的《回鸾赋》,写于德宗兴元元年(784)七月德宗回驾长安后。而他的《出门赋》写他离晋江赴京应试时,当早于《回鸾赋》。就文章技艺看,已颇见功力。时韩愈才十六七岁,尚在宣城读书。以盖棺之论,韩公作为一代文宗,稳操中唐文柄无疑。设若欧与李观长寿,中唐文柄之操者为谁?当另可商哉!
此意不在抬高詹之文名,而在于说明他在中唐文坛上的实际地位。对于历史的探索愈接近原貌,愈符合实际,愈有历史价值。为此我们不能不对一向被文学史家关注甚少的欧阳詹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丰富对中唐文坛的认识。欧阳詹集现存诗八十一首,各种文体之文六十三篇,总计一百四十四篇,不可谓不可观。就其质而言,其诗多交游酬答干谒之作,虽无新的创树,却也颇有清新感人之作。一旦赋之,则倾注感情,故葛立方谓其“《乐津北楼》绝句与《闻唱凉州诗》,皆赋情不薄,有以知其享年之不长也”①。其文则有创新,这不仅表现其内容倡复古道,也表现在他较早写作古文,实践文体革新,这在他贞元五年至十五年写的诸多散体文中,可得验证。韩愈就称道他“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本志乎古道。”②《新唐书》卷二 O三《欧阳詹传》谓“其文章切深,回复明辩”。则概括了欧文的艺技之长。
一、欧阳詹生年
吴汝煜《欧阳詹传》据《新唐书·欧阳詹传》云“卒年四十余”,而定欧阳詹约生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卒于德宗贞元十八年(802),约四十五岁③。这大体代表了学界的意见。
欧阳詹在《与王式书》里说:
予年二十有一,公范与群公则可予以进士之目,而有令予观国之心。予以群公所贶之名,绎先贤正名之旨。进士者,岂不言其可以仕进而能裨助政化,始自下而升上,终自上而利下者也。近代亦曰:举人,实古今举贤进能之科也。……想当群公之论,岂容易之。度力不任,又先与灵元道士、虹岩逸人有潘湖合炼奉养之契。乞从宿志,勤勤恳思,获与灵源、虹岩同居者三年。公范与群公虽不苦以前事相迫,而流言时至。建中初,因当道廉察,故相国常公、本州将故中书舍人薛公南涧之谈,西湖之体,丹青目下,程准前期,公范与群公激厉转加,予亦稍信云云之觐。时兄弟亲属方以众情闻于大人,大人与群公遂有龙首之会,时询可否。至于再三,群公不悔前言,以为可。因可,必人之于子皆
("① 《韵语阳秋》卷十九。所引二诗,皆收入《欧阳行周文集》卷二,题名《乐津店北陂》、《闻邻舍唱凉州有所思》。
② 见《韩昌黎全集》卷二二《欧阳生哀辞》、《题哀辞后》。③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欲其升高致远。至其秋,大人则有遣从计吏之命。当发之日,大人及慈亲亲祭行于东郊,公范与群公亦共饭神余于野席。离觞既辍,大人诚勖默言,言可切骨铭心。征车云动,慈亲呜咽数,声声堪断肠褫魄。……明年,达于长安,赁庑六秋,礼闱四上,频竭激昂之力,累为簸扬之弃。(《欧阳行周文集》卷八,以下引《欧阳行周文集》只出卷次。)
王式,字公范,与欧阳詹为同乡同窗好友。按书中所记时间计算,欧阳詹二十一岁为公范与群公劝进后,与灵元道士蔡明濬、虹岩逸人罗山甫同居三年,共二十四年。明年达于长安,则为二十五岁矣。这还未计中间是否有周折之时间。“六秋”者,谓到长安六年,“四试”谓四试于礼部进士考试。时詹只少已三十一岁。然犹未中进士。又欧阳詹《回鸾赋》写德宗朱泚之乱逃离长安后,又回长安以后所写。德宗鸾驾回长安在德宗兴元元年(784)七月十三日,即《旧唐书·德宗纪上》所云:“秋七月壬午,至自兴元。时浑珹、韩游瑰、戴休颜以其众扈从,李晟、骆元光、尚可孤以其众奉迎,步骑十余万,旌旗连亘数十里,都民僧道,欢呼感泣。”詹赋所写时间当为兴元元年七月以后,时詹应在长安。如果再以常衮任福建观察使时间对析,《旧唐书·常衮传》云:“及代宗崩,与祐甫争论丧服轻重,代相署奏。初换祐甫河南少尹,再贬为潮州刺史。杨炎入相,素与衮善,建中元年,迁福建观察使。四年正月卒,时年五十五岁。”《新唐书·常衮传》较略,然意同。按《旧唐书·德宗纪上》载,“建中元年五月十六日,潮州刺史常衮为福建观察使”。从欧阳詹举进士赴长安应试与常衮奖掖、鼓励的密切关系看,不当在常衮卒后。如在常衮卒之前詹即赴京应试,时间最迟在建中三年(782),因为常衮卒时在建中四年一月。如果这样分析符合实际的话,欧阳詹进京当在建中三年秋,到达长安为四年春。写《回鸾赋》的时间在兴元元年(784),时年二十六岁。上推二十六年,实生于肃宗乾元二年(759),非至德二载(757)。此可消除学界之疑问。
二、读书莆阳
《与王式书》云:“公范与予游处最深者,且莆阳读书接席五年,其于为人,公范知之。莆阳去家四百余里①,晨昏之思忽至,珍异之味忽得,亦不以始昨违离,便奔驰而去。性自天至,实非勉为。”莆田读书五年当在他二十岁以前,因学有成,回乡后才会受到众人的推许。这样,他去距家四百里外的莆田读书,时当十四五岁。如年龄再小,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也不大可能。况书中说他“肄业承家,则安固、潮阳,亦几于不坠矣。便怀耕食凿饮之心焉"!此时他已冠,即二十岁。这时他与公范等已能“论性行,量识度,评学业,酌文词”。也已在晋江老家。故说他莆田读书在二十岁前。
欧阳詹十四五岁前居家晋江。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云:“詹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一作不)甚喜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一作常)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旨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饿氓也?未知为吉耶凶耶?’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宝之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欧阳行周文集》卷首)
莆阳,在莆田南,西南至晋江一百五十里,是泉州的属县,皆为福建所辖。
(源自.《韩愈大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